查看原文
其他

你有“文字讨好症”吗?网友:是我本人了


在网络聊天过程中,你有过“文字讨好症”的行为吗?


近日,脱口秀演员杨蒙恩

发布了一条动态

让“文字讨好症”
这个词汇冲上了热搜

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




“文字讨好症”是个啥?


所谓“文字讨好症”,就是指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,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词汇,习惯性地加一些语气词,显示出自己是在积极回复对方,让对方看起来更舒服。


最常见的“文字讨好症”表现就是在词句的结尾处加上“哈、嘞、呀、嗷、哇、啦、哟、滴、~”等亲切的语气词和符号。


比如:

“好的”会说成“好嘞”“好哒”“好滴”;

“收到”说成“收到啦”“收到哈”“收到了哟”;

“嗯”说成“嗯嗯”“嗯嘞”“嗯啦”“嗯呢”;

“来了”说成“来啦”“来嘞”“来喽!”;

“哦”改成“嗷嗷”“噢噢”等。




总而言之就是使用活泼的文字来加强语气效果,传递出文字以外的信息,很大程度上避免文字聊天时“词不达意”的误会。


不仅文字如此,有些人还喜欢在每句话的末尾或者聊天冷场时,发一些表情包来表现自己的友善。



还有人会仔细拿捏“哈哈”与“哈哈哈哈哈”、“OK”和“okk!”之间的分寸,让自己不显敷衍又不过分傻气。




为什么会产生“文字讨好症”?


原始社会中,人们以部落的方式成群结队生活。当今社会,社交媒体语境下,人们更难脱离群体,会在各类群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。


我们在与不同性格、不同身份的人沟通交流时,会因为人际差异等原因而“分身乏术”,在不同群体间进行“实时转场”更会让我们疲惫不堪。于是,“文字讨好”就成了一种可以复用的社交礼仪。


图源/全媒派


对此,全媒派曾以“文字讨好症”为主题向读者发起一个小型调研,共回收232份结果。


针对出现“文字讨好症”的原因调查发现,有26.89%的受访者选择了“表达对特定聊天对象的尊重”的选项,17.98%的人选择的是“长期职场压力形成了表达习惯”的选项,15.75%的人选择了“一部分属于讨好型人格”的选项,13.97%的人选择的是“受身边人聊天方式的影响”的选项。



只是礼貌,不算是“讨好”吧?


许多人认为,在网络聊天过程中使用语气词或表情包只是单纯礼貌问题,不应该被称之为是“讨好”。


实际上,“文字讨好症”不一定是个贬义词,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网络时代下的一种“悦人悦己”的新型社交礼仪。


面对面交流时,聊天当事人都在现场,除了说出口的话,语气、表情、眼神等都能传递出情感信息,不太需要专门使用语气词来表现情感;书信沟通时,受到传输效率和成本的限制,“寸字寸金”,人们也很少使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气词。


但如今,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沟通工具,沟通成本大大降低。网络聊天时,人与人不在同一个空间,隔着屏幕,很难感知到彼此的神态、动作、心情,而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方式都不一样。



比如,有些人的“哦”表示“好的”“我知道了”,但有人就会理解成对方很冷漠、在生气。



而关于在聊天过程中回复“哦”“嗯”成为了大家一直以来都在讨论的话题,有人认为“哦”堪比表情包“微笑”,令人感到不适。你是怎么看的呢?


俗话说得好,“伸手不打笑脸人”。“文字讨好”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和善、谦卑的社交形象,让沟通更加顺畅,维持体面的人际关系,减少社交难度。


“表情包,没有你我怎么活啊!”


职场,是“文字讨好症”出现最多的场景。在这个情境中,我们沟通的对象常常是领导、同事以及合作伙伴,通常是上下级、甲乙方的关系,“文字讨好症”在网友看来,也是一种职场人展现亲和友善工作态度的方式,是职场中讲究礼貌和分寸的体现。



在广视君看来

以何种文字形式聊天

是每个人的自由

但无论怎样使用文字修饰聊天

都不要忘记

真诚才是人际交往的绝技



你确诊“文字讨好症”了吗

对于这种新型社交礼仪

你怎么看?



来源:央视网、全媒派责编:李佳妮
视频推荐:
往期推荐:

“蘑菇头”表情包,不能随便用了?



秋风起!这些应节食品在广州热销



房东晒图火了!收房前,租客主动发来几张照片

陪诊、陪聊、陪玩,这届老人家如何体面老去?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